翡翠市場誰當家?得翡翠原料者得翡翠市場?

  一、目前翡翠市場的狀況

  翡翠市場現在的興旺,是幾十年不易遇的,據香港廣東行家表示,目前大陸市場翡翠商店處處開花、人人討論翡翠、收藏翡翠的情況,對上一次是八十年代台灣省開放後大量從香港購入翡翠成品可比擬。該年代帶動了香港的翡翠行業進入全盛時期,使很多人因翡翠致富,有人常年跑去台灣省銷售翡翠,更多是台灣省當地翡翠商人成群至香港廣東購買翡翠,幾乎70%的翡翠成品是銷往台灣省。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天價翡翠紀錄;直至進入2000年台灣省經濟轉弱,該蜜月期才過去,很多行家到今還對該黃金10年津津樂道。

  現在,翡翠市場的重心已往大陸轉移,大量的翡翠原料,或在緬甸拍賣會後被運到廣州的揭陽、平州、四會進行加工,更有些由石主委託中介公司於平州進行原料交易。該進入大陸的翡翠原料被加工後再被分散到全國各地的銷售點,隨著中國市場的形成,很多香港行家漸北移,在廣州平州、四會設加工廠及在廣州市的玉器街開店,台灣行家亦跟隨步伐;由於原料流向中國,緬甸石主及中介公司亦搬至廣州一帶,這條貫通中緬兩地,由原石到加工到批發到分銷的翡翠之路已然行之經年,形成了一個錯綜複雜但又分工仔細的產業鏈,涵蓋了中、港、台、緬多地的翡翠行家。

  每年,該產業形成一個巨大的經濟體系。根據筆者與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孫鳳民秘書長及一些翡翠行家交流,通過計算2010年的在緬甸的翡翠原料拍賣數據,在去年首次拍賣的成交額為33億人民幣,第二次為55億人民幣,第三次則為100億人民幣(當中未包括私下的原料交易及在大陸成交的原料),從公開的數據上粗略估計單原料一項去年為200億人民幣左右,估計從該批原料由加工、鑲嵌至成品產生的價值為此數據的4~5倍,那就是介乎800~1000億人民幣了。(注:此數據只為大約估計出來,當中更未包括未申報的私底下的原料交易)。

  另一方面,中國的國民收入雖各地各階層不一,但因為員幅廣闊,由廉價翡翠掛件,到一些中價的飾物、高價的翡翠至天價的收藏品,都各有市場,故形成了一個包涵高、中、低價的翡翠市場。在近年來,大部份的翡翠都銷往大陸,形成欣欣向榮之像,大陸的買家早已超越香港及台灣,成為緬甸翡翠最大的買家了。今年3月初在香港國際珠寶展的翡翠廊人頭涌涌,當中絕大部份是從內地來港務局買家,有行家單一客戶就做了過百萬的生意。一些廣東的行家笑謂,現今從事翡翠行業最大的客戶就是大陸客戶了。

  二、地理、政治、市場三個因素主導了當今翡翠原料的暴長

  大陸市場的日漸成熟,為翡翠市場升溫,然而近年間翡翠原料卻大幅上漲,超乎了很多人,包括了一些老行家的想象;筆者認為,此現象是由“地理、政治、市場”三個因素結合而產生的。

  地理上:世界上優質翡翠只產於緬甸,自古產於中緬邊陲交界之處,由帕敢山區至密支那通往雲南的芒市、騰衝,在地理上兩地相連,形成一個交易的集合點,興旺一時;

  政治上:隨著中緬邊界在50年代清楚的劃分,兩地在政治上被分隔開,形成一個產地與主要市場(主要為中國)分開的狀況。緬甸一邊由於控制翡翠礦場的少數民族(克欽邦)與政府一方有矛盾,近年雖緩和下來,但仍對邊境少數民族的衝突時有所聞,而緬甸軍方統治對翡翠資源欠缺長期規劃,造成原料生產的侷限性,筆者在緬甸礦場考察觀察時,很多時候是在時間與成本競賽中進行盲目的開採,令開採的數量與質量沒有保證、歷年來的開採,成本不停上漲但收成卻反而沒有增多。源頭不確定性,使翡翠的供應一直有不安的因素存在,但歷年來大致穩定;

  市場上:然而中國市場的爆發卻是摧化劑,大量的中國買家進入緬甸購買原料,由幾百到幾千到近萬人,令翡翠原料的價格在需求量增加下被推高。在大量需求下,翡翠上游呈每年成長接近30%,使一些投資者發覺了翡翠的投資價值。在2009年,市場上的熱錢開始流入翡翠原料市場,形成一股購買力量,這股資金以投資為目的而非生產,每每以超出市場預計價格投得翡翠原料,但投得的原料並不一定如以往投入加工生產成品的鏈,而是被收藏起來。

  此舉造成原料加工環節一向運之有恆的產業鏈失序,出現有錢買不到原料,去買貨但空而回的現象。一向敏感的行家當機立斷在上游市場未嗅到原料漲價時大舉入貨,以防漲價後要捱貴貨,這一來又把上游成品市場的價錢推高,造成了3個月一小調,每年一大調現象。

  在此時,一些實力雄厚資金足的的行家大量買入翡翠原料,推高價格,一些小規模的行家漸漸因為資金不足而被擠出原料競投的行列,一些行家發現手上的資金已不足買入足夠的翡翠成品,甚至有錢都買不到貨了,翡翠行業已經由幾年前的“貨找人”轉為“人找貨”了。有一位行家說,在此之際,誰掌握貨源就有競爭力,此話一點不假,更具體的說法是,有原料的資源才能保證貨源的穩定,一些只參與成品買賣的行家漸漸亦感到“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了。

  三、目前翡翠市場價格混亂,必須給予好的引導

  每次緬甸原料拍賣市場都帶動了翡翠價格上升,價格朝令夕改,一波又一波的天價翡翠原料經拍賣產生,推高了同類翡翠原料的叫價:例如去年11月份拍賣的一份玻璃種原料拍得近百萬歐元,間接拉高了玻璃種的價格,筆者2年前收藏的一套玻璃種翡翠蛋面,去年每顆的價值已經翻倍,今年初朋友在揭陽進貨發現更翻了3倍之多。

  而墨翠是這幾年的後起之秀,一向由福建行家掌握,並不為揭陽行家炒賣,故價格相對隱定,但近年間亦上漲了不少,令經營的行家大嘆經營不易。由於好的翡翠難求,單從緬甸進口原料未能滿足需求,進而在一些成熟市場買入成品而來大陸轉售,相對於大陸市場的火熱,台灣因為經濟低迷,翡翠價格幾年間沒有提高,兩地的差價,造成南翡北調的現象。一位台灣行家謂近年很多大陸買家大舉來台灣的翡翠市場買貨,有些更專攻典當行,以相對低價買進再倒回大陸銷售。

  很多人開始產生一個疑問:翡翠的價格是否已經處於非理性的狀態呢?筆者綜合了很多行家的意見,認為翡翠現今的價格再下調的機會不大,現今市場的混亂主因在於質量高低沒統一的分級標準,各家各自定價,以感性及利益出發,產生高者愈高的現象,加上信息混亂,某些業者囤積居奇,令翡翠價格出現波動,短期使翡翠價格上升,但長遠來說,沒有健康及穩定的發展,令消費者對翡翠價格產生疑慮,反而對翡翠行業產生不良的影響,值得大家深究。

  四、翡翠作為文化的產物,必須各方面的配合方能更具有附加值

  沒有一流的廚師配合好的廚藝烹調,空有一流的食物材料也是食之無味。同樣地,雖有絕色的翡翠但沒有文化內涵,再好的翡翠也只能停留在物質層面上而不能升華至文化產物。筆者一直認為,中國人對玉文化根深蒂固的認同是翡翠在國內愈漸流行的主因,所以希望業者在此際多從文化角度出發,致力提高翡翠的附加值,得到大眾廣泛的認同,建立標準,致力提高翡翠的藝術性,才能發展出一個更完善的翡翠市場,在此基石上,把翡翠文化推向國際。

  


                     資料來源:歐陽秋眉 圖文影像整理:ERIC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astorJewel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