鈷擴散處理藍寶石 Cobalt-“Diffused Sapphire”

     自 1880 年代初期,擴散處理藍寶石 Diffusion-treated Sapphire 被公開之後,這幾類的處理
     寶石便常可見到其判定方式的文章發表,對於藍色的即是將鈦元素擴散進入寶石的表面所形成
     而在這些文章發表之時,我們其實亦知道有以鈷代替鈦元素實驗性的藍寶石擴散處理,這種寶石
     所呈現的藍色是很動人的,但其顏色層太薄,以致在 60 倍的放大之下,都還很難見到,而之後的
     數年間,也未曾見過此類產品出現於市場上
     
     而在不久之前,有兩顆各重 2.23ct 和 2.74ct 的藍色藍寶石被送到 GIA 的寶石業鑑定中心裡
     並要求判定,其中 2.74ct 藍寶石相當容易的便可判定是為擴散處理後的藍寶石,因其展現出
     下列特色:在二碘甲烷中的高明顯性、顏色聚集於寶石刻面稜線上,以及不均勻的塊狀顏色
     
     但另一 2.34ct 的藍寶石則大不相同,由外觀上來看這顆寶石較前者顏色更深且更加鮮艷,折光率
     為超率限,在桌上型的分光器下可見典型因鈷所產生的三條寬吸收帶。放大觀察下亦不見任何的
     內含物,但在靠近表面的地方有無數的小點分布,並且有些刻面稜線顯得顏色較為蒼白
     
     因為折光率比預期的高太多,因此以拉曼顯微光譜偵測,發現與藍寶石相符合,因而再以 EDXRF
     測試,發現在寶石的表面集中有大量的鈷元素。很明顯的,寶石本身的高折光率是由鈷元素所導致
     這種情形亦有過先例,尤其是發生在熱擴散處理的紅色剛玉 red diffusion-treated corundum
     此外,更有表面因鈷雜質而形成藍綠色的托帕石,這種托帕石通常我們亦以擴散處理來稱呼
     但我們並無法確定其處理的方法究竟是否經過擴散的過程。就如同托帕石一樣,這顆 2.23ct 的
     藍寶石表面所呈現的藍色表層幾乎是看不見的,它薄到連很小的缺口或細微的刮痕都能使寶石露出
     內部的無色區域,因此無法確認這藍寶石是否有經擴散處理,或是與鈷元素僅產生某種表面的反應
     而成。對於此顆藍寶石引發了許多的疑問,我們無法確定像這樣的寶石究竟是否已進入市場大量
     販賣,但隨時應注意確是一種應具有的謹慎態度


                              資料來源:博客網 圖文影像整理:ERIC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astorJewel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