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眼鑑定翡翠
肉眼鑑定主要是觀察翡翠特有的“翠性”及其結構,顏色和光澤等特徵。在構成翡翠的以硬玉
為主的多種細小礦物組成的礦物集合體中,礦物呈柱狀或略拉長的柱粒狀,近乎定向排列或
交織排列,這種“交織結構”在鑑定中具有重要意義,這一結構特徵明顯有別於岫玉等其它玉石的
結構特徵。無數個細小硬玉晶體交織在一起,硬玉的解理面在翡翠的表面表現出的星點狀
線狀及片狀閃光,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翠性”。“翠性”的大小與硬玉顆粒大小有關,“翠性”
小時即使藉助放大鏡或顯微鏡也不易發現,說明顆粒細小致密,韌性好;反之,“翠性”明顯易見
則說明顆粒較粗大,結構不夠緊密,韌性差。一般來說如果組成顆粒較細,我們則可以試著在團狀
或塊狀的“石花”附近觀察“翠性”
翡翠的顏色較其它玉石更加豐富,並且每種顏色或深或淺或含有其他雜色,變化多端,另外顏色的
形狀、組合與分布都有差別,有時同一塊料上可有五種顏色。這些對翡翠的品質和價格都會產生
很大的影響,這也是驅使人們採取各種手段進行人工(優化)處理的原動力。所以看顏色不僅要看
色彩與色調,還要注意到顏色的組合和分布,濃、正、陽、勻是優質翡翠的最高評價。在肉眼
鑑定時首先觀察顏色是否是翡翠經常出現的顏色,以區別於相似玉石;其次要觀察顏色的分布
是否呈絲網狀、沿微裂隙分布,以此來判斷顏色為原生還是次生或人工所致。如果是人工染色
處理過,染料沿顆粒或裂隙進入翡翠,看到的顏色呈絲網狀分布,在較大的綹裂中可見染料的沉澱
或聚集。而熗色翡翠可以看到清晰的人工炸裂紋,染料的相對富集也將變得不明顯
翡翠的光澤是玻璃光澤或者是帶油脂的玻璃光澤,水頭(透明度)好的翡翠清潤透澈,為其他玉石
所沒有。一般來說,翡翠礦物顆粒越細則水頭越好,光澤越強;顆粒越粗,則水頭不好、光澤差
另外翡翠中 Fe、Cr 等雜質元素含量太高時,水頭也會受影響(甚至缺水頭)。浸油浸蠟處理常常
用來提高翡翠的水頭,但是玻璃光澤會受影響而呈明顯的油脂光澤或蠟狀光澤,或者通過紅外光譜
或紫外熒光也可進行測試。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利用翡翠獨特的手感如滑感、涼感或掂重等
做鑑別的輔助手段,當然這可能更需要多實踐以積累經驗。翡翠結構致密而細膩,硬度較高
拋光後表面很光滑,和澳玉或其它仿翡翠的玉石相比,翡翠手感非常光滑,而澳玉等則較澀粘
涼感則是指觸摸翡翠光滑的表面或者將其貼在臉部或脣邊有涼涼的感覺。另外,由於翡翠的比重為
3.33,大於多數綠色玉石,用手掂量,翡翠較重,有打手的感覺,而澳玉等其它仿翡翠則較輕
肉眼鑑定需要的是豐富的實踐經驗,俗話說神仙難斷寸玉,尤其在眼下市場還並不太規範
處理作偽的手段越來越高,就連很多老行尊也不得不嘆息有打眼的時候,作為普通的消費者或者
初學者自然很多時候難辨是非,所以儀器鑑定也是必不可少的鑑定手段
資料來源:彩寶網 圖文影像整理:ERIC
留言列表